HI~歡迎來到數造云打印平臺!
當藝術遇到3D打印
總是會發生一些很好玩的事情!
12月2日的Inside 3D打印高峰論壇上
來了一群“文藝范”的講師
來自建筑、雕塑、數字設計等各個領域的這些高手
講述他們和3D打印的故事
快來一睹為快!
以下為演講摘選↓↓↓
當代藝術家、川音成都美術學院三維數字藝術教研室主任張盛
演講主題:《3D打印背景下的雕塑藝術》
雕塑作為人類最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和我們的繪畫相比的話,它是一個三維空間的藝術。它的呈現方式都是以一種三維的360度的立體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我們今天3D打印的技術,我們大家知道它也是一種呈現360度的立體的一種新的技術,新的一種方式。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有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史的雕塑藝術和今天我們剛剛在應用起來的3D打印技術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3D打印對于雕塑,對于藝術來說,我覺得它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連接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虛擬世界就是用電腦來生成藝術化的世界。所以我覺得3D打印就像我們看的科幻片里面的時空隧道,就像那個蟲洞,通過那個蟲洞瞬間跨越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
2014年,我在一個電腦間里面完成整個雕塑的創作,然后聯系了一家3D打印的公司,將這個作品直接3D打印出來,后面就是拋光、烤漆做出了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做出來之后,當時就給川音成都美術學院的非常有名的老師,給他們去看。他們當時都非常吃驚。他們沒有想到電腦技術和3D打印已經能夠做到這樣。
朱尚熹教授是川音成都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導師,在我們雕塑圈里面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雕塑家。這是他給廣場做的民俗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他完全用電腦軟件來進行創作的,這是他打印的60公分的小稿,他就拿給雕塑活動的主辦方,然后給他們看,對方確認了以后沒有問題,他就做成了一個2.5米高的鑄銅的作品。現在已經落成到展場。這是他的另外的一些小的作品,他使用泥土先來做傳統的雕塑,然后使用三維掃描給掃描成數字的作品,然后再在軟件里面去進行細節的創作,最后用3D打印打出來進行最后的展示。
3D打印技術給雕塑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雕塑家可以不再使用傳統的泥土材料,而是可以使用數字化的技術,利用電腦和軟件來進行一些雕塑的創作。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什么樣的變化,會產生更多的新的語言。
張盛3D打印作品
清華大學建筑系博士、哈佛大學碩士于雷
演講主題:《數字邏輯驅動的設計時代》
大家都知道,計算機是幫助我們去做很多人做的事。但是現在計算機可以有學習能力,這是非常可怕的事。像AlphaGo前一段時間打敗了圍棋。這是一個計算機創作的作品,它叫下一個倫勃朗。它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一個藝術家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就濃縮在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內。它可以是下一個畢加索,這是非常可怕的。
那么所謂的人工智能或者數字技術,它的驅動到底在哪里?現在一些技術院校也在思考,引入了師資力量和一些大型設備。我們還是要從根本上去思考,我們的所謂的創新和創意究竟怎么樣能和現代技術結合,這種結合不是單純地在表面上進行替換性,而是從它的原理去做變革,知道它的動力所在。我覺得就是一個物理性計算,更多是跟交叉學、數學發生了緊密的關系。
這就是去年北京設計周的時候,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經驗性的累加,結合一些工程技術、建筑技術的空間概念,引入了一個巨大的三維打印構筑物,還打造了一個吉尼斯記錄。我們去掉工廠,去掉過多的人力的過程,人更多是一頭一尾,就是設計和建造。中間的工作就由打印機去完成。這個是蠶絲母體的一體化,我們更多是想營造一種輕型的公共的,提供大家進行交流,然后能產生一些共鳴的異型空間。
2015北京國際設計周獲吉尼斯記錄的大型3D打印作品
著名華人數字雕塑設計師畢覃
演講主題:《3D設計·3D美術·3D打印》
實際上我們做3D設計的時候,跟傳統的美術有很多的連接。只是它延伸出來了不同的分支。所以3D打印技術對我來說相當于N次方。以前只能在電腦里面轉的3D文件現在都可以拿在手里來觀看。這主要是運用電腦的技術,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最大化它的細節。
這是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是跟一個公司做的項目,就是做動物的解剖學。因為我們發現現在的所有的醫學家想找一些動物方面的參考的時候,還都是在用幾十年前,大概是70、80年前的一本書,叫做探索動物。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要為下面的人,為未來留下什么。所以我們在做一些非常積極的工作,這個將來會以實體的雕塑形式存在。
即使你把這些動物都掃描到沒有任何問題,完全是封好的。它依然沒有活的動物的那種神態或者是讓大家覺得可信。尤其大家可以看到腿這個部分,基本上肌肉都完全分開了。所以一定要通過像3D設計師或者是其他的美術人員對它進行一種修復,讓它更加可信。
這個是最后的成品,現在在舊金山動物園里面,大概是7米左右的一個雕塑。變色龍也是這個雕塑群組作品中的一部分。大家可以看上面所有身體上的斑斑點點都是手工一個一個雕刻上去的。現在可以完成傳統雕塑非常難以完成的一些技術。而且它更大的好處就是在電腦設計里面,我只需要更新一面,另外一面可以用鏡像,我做完一面,另外一面可以直接生成。從3D的模型,3D的打印,然后到最后的成品。成品還需要很多步驟的修復和后期加工。
即使有3D打印技術,傳統的美術技術還是非常重要的。3D打印技術現在還是在一個發展階段,有一個速度的瓶頸,尤其是需要大批量的話,還是需要傳統美術的幫助,需要有一個模具,再進行批量生產。所以通過3D打印的問題就是在電腦設計出來的時候,會有一個后續的誤差。所以大家解決的方式先打一個小的,然后再放大。
整個好萊塢個行業的屬性也是這樣的,高度定制化。所以3D打印真的是特別適合好萊塢這個特效行業還有這些個性化工具。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畢覃3D打印作品
波紋工作室創始人宋波紋
演講主題:《與市場保持距離》
當時我們覺得市場上極簡主義是一個主流,好像大家生活當中很多東西都是形態的極簡化。后來覺得這個東西很難給人持續性的刺激,所以我在想怎么樣能突破一下。
所以我就嘗試不是形態極簡,而是規律極簡,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我在做設計的時候,我會去研究一下人,研究一些物。像這個“源”這個作品,就是研究了巖石在不一樣的外力的情況下,它產生了一些非常好看的機理結構。我就會通過研究這些機理結構來還原力的形成,然后用編程的方式來把這些模擬的外力條件變成公式或者參數來影響這個圖形。所以在看到產品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自然力量給你帶來的美感。
這個“漾”這個作品是一款吊燈,這個其實大家看很柔軟,它還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模擬這種狀態,其實它是用尼龍的材質打印出來的非常堅硬的。看上去就像在水里漫游的生物或者是水里的絲綢的感覺。
像這個就是最早獲獎的一個作品,是比利時的的一個比賽。這是一個像中國古代飛檐的結構。其實模特戴著它在走T臺,上面向上的結構,因為尼龍是帶有一些彈性的,所以走起來會顫動,所以會非常有靈氣。
甲方的要求是98批完全不一樣,你如果在短時間之內,你怎么才能把它做成不一樣的98批,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們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每個馬都有一些不一樣。我們把馬的形態分成若干個三角面。這本身是一個汽車公司,它有很多的供應商,我們把每個三角面對應不同的供應商,98匹馬就通過不同的鏤空形態,從一個面開始向四周去做放射結構的鏤空,最終形成的形態每一匹馬都不同,但是有一個統一的形象。所以最終做出來的效果還是蠻好的。這就是它的一個成品的效果。如果最中間的一個形態,是向外散射,就像聚光燈聚到其中一個面,聚到一個供應商身上那種感覺。
宋波紋3D打印作品
MakerBot中國區負責人吳俊
演講主題:《創新中心與創客文化》
MakerBot今年5月份宣布全球累積量突破十萬臺,在中國我們大概的數據有超過6000臺以上,分布在不同的省份。主要是兩類,一個是學校,一個是在企業當中的應用。
美國有一個數據中心的分析報告,它提到,工科類的學生畢業的時候,要求掌握增材制造就是3D打印的人數要超過35%以上。也就是我們的雇主希望這些學生掌握3D打印的技術,這個比例非常高。
3D打印到今年剛好30周年,桌面打印也就八九年,所以近三四年是發展的一個爆發期。所以很多學校還沒有開始完善,不管是課程也好,包括打印機的數量也好,老師也好,都沒有做到提前的布置,所以造成這樣一個爆發。
我們這個創新中心首先是通過一個后臺的云平臺的管理軟件,統一去管理數十臺甚至于上百臺MakerBot的打印機。所有打印機都具有聯網功能,第二點我們每一臺打印機都有嵌入式的攝像機,可以進行實時監控。我們可以非常有效地進行集中式遠程管理幾十臺打印機。其實在五年前,很多學校包括國內的一些中小學高校,已經開始用桌面型的打印機。其實打印機的數量越來越多了,不同的學校當數量上了一定量之后,管理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打印機就變成了一個現實問題。
無錫MakerBot先進制造中心
展會現場
關于Inside 3D高峰論壇
Inside 3D打印全球高峰論壇(上海站)旨在打造中國3D打印行業的風向標。自2014年舉辦以來,超過100位來自3D打印及其應用領域的國內外專家曾在這里分享過自己的智慧,100多家中外媒體爭相報道。
今年,本屆大會深入把脈行業趨勢,對接應用行業,舉辦四大主題論壇:發展趨勢論壇,工業制造論壇、文化創意論壇、醫療應用論壇。大會將邀請3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作為演講嘉賓,預計吸引近千名專業人士與會。
相關推薦
全部評論 0
暫無評論